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李白 〔唐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
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李白

李白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 992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追昔游

元稹〔唐代〕

谢傅堂前音乐和,狗儿吹笛胆娘歌。花园欲盛千场饮,水阁初成百度过。醉摘樱桃投小玉,懒梳丛鬓舞曹婆。再来门馆唯相吊,风落秋池红叶多。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张相公祠

梁安世〔唐代〕

五湖烟浪渺难寻,有像区区欲铸金。试问铁胎身后事,何如羽扇用时心。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宫妓

李商隐〔唐代〕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灵都观李道士

张籍〔唐代〕

仙观雨来静,绕房琼草春。素书天上字,花洞古时人。泥灶煮灵液,扫坛朝玉真。几回游阆苑,青节亦随身。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仙二十四首 其二十一

吴筠〔唐代〕

整驾辞五岳,排烟凌九霄。纷然太虚中,羽旆更相招。且盼蓬壶近,谁言昆阆遥。悠悠竟安适,仰赴三天朝。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