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别庾正员诗
徐陵〔南北朝〕
征途愁转旆。连骑惨停镳。朔气凌疎木。江风送上潮。青雀离帆远。朱鸢别路遥。唯有当秋月。夜夜上河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和王卫军解讲诗
沈约〔南北朝〕
妙轮辍往驾。宝树未开音。甘露为谁演。得一标道心。眇眇玄涂旷。高义总成林。七花屏尘相。八解濯芳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七夕穿针
柳恽〔南北朝〕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馀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愁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乌生八九子
刘孝威〔南北朝〕
城上乌。一年生九雏。枝轻巢本狭。风多叶早枯。氄毛不相暖。张翼强相呼。金柝猜鹰鸷隼无由逐。永愿共栖曾氏冠。同瑞周王屋。莫啼城上寒。犹贤野中宿。羽成翮备各西东。丁年赋命有穷通。不见高飞帝辇侧。远托日轮中。尚逢王吉箭。犹婴后羿弓。岂如变彩救燕质。入梦祚昭公。流声表师退。集幕示营空。灵台已铸像。流苏时候风。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海法师游甑山诗
萧子云〔南北朝〕
真心好丘壑,偏悦幽栖人。忽闻甑山旅,万里自相亲。泬寥晚霖霁,重叠晴云新。秋至蝉鸣柳,风高露起尘。动余忆山思,惆怅惜荷巾。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