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路子高微雨中至山光寺
邹浩 〔〕
野阔天低四望赊,霏微膏雨兆休嘉。早钟郁郁穿云断,官柳垂垂夹道斜。
邂逅庭前方指柏,逡巡木末已栖鸦。杨朱易服归来处,荷笠收车几万家。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过中都王彦章庙
邹浩〔〕
一时多难见忠臣,力拥貔貅捍此城。岂为圣人曾作宰,由来壮志在留名。铁鎗埋没今何处,庙食追崇事若生。功业已经华衮赠,只应长伴斗魁明。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毛泽东〔〕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译文
注释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吊: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草上飞:指的是红军在战争中行动迅速。每相违:常常互相见不着面,违,背离,离别。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难堪:难以忍受。“战锦”是指一九四八年九、十月间攻打锦州,即辽沈战役的第一个和关键性的大仗。方为,才是。
斥鷃(yàn)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斥鷃:蓬间雀,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昆鸡,古说即鹍鸡或鶤(kun)鸡,一种大鸡。长笑:总是讥笑。非:不对。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参考资料: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译文注释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记得当年红军初创的游击战争年代,你我同在军中却常常想见而见不到。
吊: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草上飞:指的是红军在战争中行动迅速。每相违:常常互相见不着面,违,背离,离别。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日,战争胜利后如何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才是大问题。
难堪:难以忍受。“战锦”是指一九四八年九、十月间攻打锦州,即辽沈战役的第一个和关键性的大仗。方为,才是。
斥鷃(yàn)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斥鷃嘲笑鹏鸟为了飞得高而天天那么辛苦,哪像自己在蓬蒿中飞翔那么轻松自在。
斥鷃:蓬间雀,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昆鸡,古说即鹍鸡或鶤(kun)鸡,一种大鸡。长笑:总是讥笑。非:不对。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此时此刻你却不幸辞世,今后国家大事的商讨可问计于谁?
参考资料: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赏析
诗中首联回忆革命战争年代一起在草莽森林中的战斗生活及战友情谊。起句借用托名唐代黄巢《自题像》原句来会议革命战争的历程。次句则表明因为军务倥偬,二人虽是亲密战友,却也难以常相聚首,畅叙友情,言下不胜追怀惋惜之意。
颌联则以艰苦卓绝的长征作衬托,缅怀罗荣桓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60年代以来,毛泽东的头脑中已形成一种“反修”的政治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十分强烈,而这首《吊罗荣桓同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由于吊唁的哀痛和“反修”的政治忧患意识糅为一体,该诗也有一种格外哀伤情调。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认为“战锦方为大问题”,所以才会在内忧外患中,当罗荣桓“不幸离人世”时产生那种“国家疑难可问谁”的怅失感。
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全部用典,并以巧妙的借喻,形象鲜明地把当时的这种政治情势,活化成了意境鲜明的优美诗句,寓爱憎褒贬于其中,令人回味无穷。斥鷃,蓬间小雀。大鸟,昊天鹍鹏。而前者“欺”后者,而且时有所闻,岂非咄咄怪事。典出于《鹰和鸡》中的鸡“笑”鹰飞得低的故事,更使人觉得可笑、可气、可恼。这一联中的上下句,通过同义相叠而增强了表达效果,在相反相映的两组形象的“不和谐”、“不合理”的关系中,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高者更高,低者更低,在戏谑鄙夷之中,同时也透出了诗人的一份忧虑。
这份忧虑来自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以及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君今不幸离人世”。尾联中的这一句朴实无华,似脱口而出,却充溢着诗人对战友“离世”的难以言状的悲痛伤感和令人心碎的惋惜。一个“君”字,更是包含了无限的意蕴,是对战友的呼唤,又是痛惜中的自言自语,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和未来。于是,结句“国有疑难可问谁”,便在久蓄之势下,冲涌而出,从而把罗荣桓国之栋梁的形象树立了起来,同时也把诗人为国痛惜的感情凸显了出来。如此平白语句,然而字抵千钧,感人肺腑。一句诘问,问苍天,问大地,更是发人深省,催人泪下。尾联两句,把追忆与评价、个人与国家、悲痛与惋惜,皆以浓重的感情高度地糅合在了一起,成为全诗一个自然的总结,而且结于发问,情真意切,志深笔长,叫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首悼亡诗,“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且以诉诸各种感官的立体形象美和“沁人心脾的言情”以及“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的语言,成为颇具“大家之作”风范的毛泽东诗词中的精品,且将永为世人所传诵。
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
王维〔〕
不逐城东游侠儿,隐囊纱帽坐弹棋。蜀中夫子时开卦,洛下书生解咏诗。药阑花径衡门里,时复据梧聊隐几。屏风误点惑孙郎,团扇草书轻内史。故园高枕度三春,永日垂帷绝四邻。自想蔡邕今已老,更将书籍与何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长生草
王维〔〕
老根那复占春晴,能住虚根自发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蓬子
鲁迅〔〕
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
译文
注释
蓦(mò)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qiè)灵童。
蓬子:即姚蓬子(1905-1969),浙江诸暨人,当时为“左联”成员。蓦地:突然。飞仙:戏指穆木天的妻子麦广德。云车:仙人所乘的车。挈:携带。灵童:仙童,戏称麦广德的儿子。
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
天子:指古代神话中驾八骏西游的穆天子,即周穆王。此是对穆木天的戏称。吸北风:口语,形容挨冻受冷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77页
2、 郑心伶.鲁迅诗浅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181页
3、 谢邦华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21页
译文注释
蓦(mò)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qiè)灵童。
麦女士战乱中夫妻失散忧心忡忡,她突然像仙女般降自天空,犹如乘驾两辆云车翩翩而来,还携带着稚弱无知的仙童。
蓬子:即姚蓬子(1905-1969),浙江诸暨人,当时为“左联”成员。蓦地:突然。飞仙:戏指穆木天的妻子麦广德。云车:仙人所乘的车。挈:携带。灵童:仙童,戏称麦广德的儿子。
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
可惜只见到见难不济的姚蓬子,她到姚家寻夫无着只是一场空,只好仍在上海洋场上找来找去,饥寒交迫奔命在战乱之中。
天子:指古代神话中驾八骏西游的穆天子,即周穆王。此是对穆木天的戏称。吸北风:口语,形容挨冻受冷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77页
2、 郑心伶.鲁迅诗浅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181页
3、 谢邦华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21页
赏析
诗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作者鲁迅以戏谑的笔法,把麦氏描绘成乘云车的“飞仙”,突然降临,而且携着“灵童”。构成“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的奇异境界。这两句诗,描绘的是麦氏为寻丈夫,突然出现在姚蓬子家的情景。因她是从碧空突然而降的飞仙,所以所带之子,也便为“灵童”。这是取前后形象的一致性,其戏谑的因素也就由此而生。
然而主要的戏谑之笔,还在后两句:“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后两句诗是说,麦氏为寻丈夫穆木天突然来到姚蓬子家,可怜的是这里并没有穆木天,只有姚蓬子,所以还得迎风东奔西逃再去寻找。这是诗篇的本意,但是作者却采取了夸张的写法,使之更增加一层趣味。这里的“天子”是用了《穆天子传》中驾八骏之车往昆仑山会西王母的周天子周穆王的故事。由于麦氏要寻的丈夫是“穆木天”,既同于穆王的穆字,又有“天子”的“天”字,就构成了“天子”。“可怜蓬子非天子”两个“子”字恰好相对,中间加一“非”字自然成章,又合事实,遂成自然佳句。
“逃去逃来吸北风”,解释不一,有说是写蓬子,有说是写麦氏。据锡金先生所说当时的情景,应是写麦氏。锡金说,当时的情况是,麦德广到了姚蓬子家以后,不见穆木天,盲然无措,无处投奔,于是向姚蓬子提出请求,暂住他家,一面再去寻找丈夫。但是姚蓬子没有答应,说他自己还要出去借宿,不能留人。结果麦氏只好再出去奔走,所以才有“逃去逃来吸北风”的描写。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由于诗句是概括的语言,“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顺读下去,似乎“逃去逃来”句的主语是姚蓬子,所以便生歧义。而当时姚蓬子也确有为避战火出去借宿的事。由此歧义,便又引起对“吸北风”的解释。从麦氏来说,找不到穆木天,又不能在姚蓬子家留宿,必然还要出去奔波,在“逃去逃来”之中,自然要喝风了。但从姚蓬子来说,他的外逃借宿也会喝风,况且姚蓬子又长了一对朝天的鼻孔,岂不更要吸风。而从事件本身和整个诗意来看,主要写的是麦德广。诗篇从开始的“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到最后的“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都是以麦氏为主体。诗题虽然是《赠蓬子》,但描写的事件和人物却不是姚蓬子。诗的第三句出现“蓬子”二字;在于说明此地只有蓬子,没有天子,而不是去直接写“蓬子”。因而最后“逃去逃来”句,也就与“蓬子”没有关系。
这首诗虽为戏谑,却反映出“一·二八”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波荡。围绕这个事件,表现出上海闸北地区的惶乱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