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夜雪

白居易 〔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赏析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篇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况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诗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诗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篇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冷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况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诗特篇。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诗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的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的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的”这诗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的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诗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诗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诗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诗篇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诗贯的风格。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白居易

白居易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 2109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崔拾遗赴阙

朱庆馀〔唐代〕

清貌淩寒玉,朝来拜拾遗。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严郑公阶下新松(得沾字)

杜甫〔唐代〕

弱质岂自负,移根方尔瞻。细声闻玉帐,疏翠近珠帘。未见紫烟集,虚蒙清露沾。何当一百丈,欹盖拥高檐。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

王维〔唐代〕

明君梦帝先,宝命上齐天。秦后徒闻乐,周王耻卜年。玉京移大像,金箓会群仙。承露调天供,临空敞御筵。斗回迎寿酒,山近起炉烟。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陈情上郑主司

顾非熊〔唐代〕

登第久无缘,归情思渺然。艺惭公道日,身贱太平年。未识笙歌乐,虚逢岁月迁。羁怀吟独苦,愁眼愧花妍。求达非荣己,修辞欲继先。秦城春十二,吴苑路三千。茅屋山岚入,柴门海浪连。遥心犹送雁,归梦不离船。时节思家夜,风霜作客天。庭闱乖旦暮,兄弟阻团圆。朝乏新知己,村荒旧业田。受恩期望外,效死誓生前。愿察为裘意,彷徉和角篇。恳情今吐尽,万一冀..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存心堂诗为彭州判作

王翰〔唐代〕

虚静元无迹,灵台本湛然。服膺还有得,逐物亦能迁。准定知高下,铜光见丑妍。祗应求大用,未是泥尘编。北阙辞华衮,南荒拜绣旃。听韶丹陛下,纳表五云边。走马来钟阜,持麾到颍川。自今霄汉上,争看德星悬。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