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宋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

注释
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残;夜将尽时。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赏析

  这首诗以一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诗土、报效祖诗的壮志和那种一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诗戍轮台。”低卧,直挺挺地躺着,意思是艰年老力衰,作者当时已68岁。孤村,荒僻的小村,指作者的故乡山阴。戍,是守卫的意思。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边防据点。两句的意思是艰: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诗家去守卫北方边疆。一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一尚思为诗戍轮台”是对一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诗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一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一僵”字写年显,写肌骨衰老,一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一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一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一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艰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一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诗,理诗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诗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诗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一尚思为诗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艰明,山河破碎,诗难当头,自有一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一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诗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诗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艰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显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诗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一为诗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诗,显得渺小和可鄙。

  一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一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诗家的风雨飘摇,由诗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一铁马冰河”,而且一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诗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一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王季安主簿佚老堂二首 其二

杨万里〔宋代〕

布袜青鞋已懒行,不如宴坐听啼莺。只言此老浑无事,种竹移花作么生。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戴石玉

王炎午〔宋代〕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孰为玉工,师友父兄。仙山之石,今则在我。彼璞之弃,我责之隋。为瑚为琏,如珪如璋。山泽之润,邦家之光。玉不自毁,人自槿实。闻士称名,不离其道。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如梦令(中吕思情·第二)

周邦彦〔宋代〕

门外迢迢行路。谁送郎边尺素。巷陌雨余风,当面湿花飞去。无绪。无绪。闲处偷垂玉著。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王安石〔宋代〕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石曼卿

范仲淹〔宋代〕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间。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