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赠孙天予子礼三首 其二
吕颐浩 〔唐代〕
霜毛一别各毵毵,兴味年来老不堪。横槊赋诗休塞北,扁舟垂钓渐江南。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原上新居十三首
王建〔唐代〕
新占原头地,本无山可归。荒藤生叶晚,老杏著花稀。厨舍近泥灶,家人初饱薇。弟兄今四散,何日更相依。一家榆柳新,四面远无邻。人少愁闻病,庄孤幸得贫。耕牛长愿饱,樵仆每怜勤。终日忧衣食,何由脱此身。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寂寞思逢客,荒凉喜见花。访僧求贱药,将马中豪家。乍得新蔬菜,朝盘忽觉奢。鸡鸣村舍遥,花发亦萧条。野竹初生笋,溪田未..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途中寄杨邈裴绪示褒子
韦应物〔唐代〕
上宰领淮右,下国属星驰。雾野腾晓骑,霜竿裂冻旗。萧萧陟连冈,莽莽望空陂。风截雁嘹唳,云惨树参差。高斋明月夜,中庭松桂姿。当暌一酌恨,况此两旬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引极三首·望仙府
元结〔唐代〕
山凿落兮眇嶔岑,云溶溶兮木棽棽。中何有兮人不睹,远欹差兮閟仙府。彼仙府兮深且幽,望一至兮藐无由。望不从兮知如何,心混混兮意浑和。思假足兮虎豹,超阻绝兮凌踔。诣仙府兮从羽人,饵五灵兮保清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张九龄〔唐代〕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唐代〕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14-215
注释
蜀(shǔ)国¹曾闻子规(guī)鸟²,宣城还见杜鹃(juān)花³。
宣城:今属安徽。¹蜀国:指四川。²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³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¹三月忆三巴²。
¹三春:指春季。²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14-215
译文注释
蜀(shǔ)国¹曾闻子规(guī)鸟²,宣城还见杜鹃(juān)花³。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宣城:今属安徽。¹蜀国:指四川。²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³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¹三月忆三巴²。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¹三春:指春季。²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14-215
赏析
此诗感物起兴。前二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视听并置,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后二句分别承接前二句,一句三顿,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故乡之念。全诗通篇对仗,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尤其是后二句,“一”与“三”三次反复,按理在近体诗中是禁忌的,但诗人却写得神韵天然,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两句是写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两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