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湖南湖上别皇甫曾
刘长卿 〔唐代〕
此去君何恨,南行我更遥。东西湖渺渺,离别雨潇潇。
绿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浔阳如枉棹,千里有归潮。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古风其二十二
李白〔唐代〕
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胡马顾朔雪。躞蹀长嘶鸣。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袅袅桑柘叶。(柘一作结)萋萋柳垂荣。急节谢流水。羁心摇悬旌。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内
李白〔唐代〕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译文
注释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zuì)如泥。
内:内子,即妻子。三百六十日:旧历中一年的天数。泥:传说南海中的一种动物。无骨,在水中比较活跃,离开水之后如同喝醉了一般。
虽为李白妇,何异(yì)太常妻。
太常妻:东汉时周泽为太守,嗜酒,又好斋戒,常卧病斋宫不归,其妻怜其老,前去看他,周泽大怒,将其妻收送诏狱谢罪。太常:官名,掌管天子的礼乐祭祀等事务。
参考资料:
1、 宇野直人,李寅生编.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6:第259页
2、 (唐)李白著.李太白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3.04:第345页
译文注释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zuì)如泥。
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如烂泥一般。
内:内子,即妻子。三百六十日:旧历中一年的天数。泥:传说南海中的一种动物。无骨,在水中比较活跃,离开水之后如同喝醉了一般。
虽为李白妇,何异(yì)太常妻。
你虽然是我李白的夫人,和那整天不顾家的周太常的妻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太常妻:东汉时周泽为太守,嗜酒,又好斋戒,常卧病斋宫不归,其妻怜其老,前去看他,周泽大怒,将其妻收送诏狱谢罪。太常:官名,掌管天子的礼乐祭祀等事务。
参考资料:
1、 宇野直人,李寅生编.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6:第259页
2、 (唐)李白著.李太白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3.04:第345页
赏析
李白这首诗是初婚后与妻戏谑之词,伉俪之情由此可见端倪。虽是一首小诗,却写得生动活泼,用每日斋戒的太常和每日烂醉的自己相对应,充满谐趣。
在某一次酒醒过后,醉眼朦胧的李白看到正在身边服侍的妻子,心中埋藏已久的愧意顿生。于是他深情地对妻子说:你看我天天烂醉如泥,还要你服侍。我李白虽然名声在外,可是你嫁给我这个“酒鬼”丈夫又得到了什么呢?与嫁给那古板的、不懂生活情趣的太常为妻又有什么区别?李白为自己日日烂醉而后悔,为妻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而抱歉,他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来,幽默又很有情趣,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内疚。
全诗共四句,却三句都从典中引出,而又不觉是用典,朴素自然,平实如话,自然流畅。全诗反映了诗人不得志时借酒浇愁的情形,同时也有几分对妻子的愧疚。
青门闲泛
皮日休〔唐代〕
青翰虚徐夏思清,愁烟漠漠荇花平。醉来欲把田田叶,尽裹当时醒酒鲭。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春日醉起言志
李白〔唐代〕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译文
注释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yíng)。
前楹:厅前的柱子。
觉来眄(miǎn)庭前,一鸟花间鸣。
眄 :斜视。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yīng)。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5-866
译文注释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人生在世如一场大梦,有什么必要辛劳终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yíng)。
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醉倒就如一堆烂泥卧在前庭。
前楹:厅前的柱子。
觉来眄(miǎn)庭前,一鸟花间鸣。
醒来向庭院中看去,一只鸟儿正在花间飞鸣。
眄 :斜视。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yīng)。
请问这已是什么时候?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声声。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对此我真想发一通感慨,但还是对酒自饮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高歌一曲邀请天上的明月,曲终又使我沉醉忘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5-866
赏析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渡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觉来眄庭前,一鸟化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他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是“拟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象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