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望海潮·自题小影

谭嗣同 〔〕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曾经走南闯北,如今又一次来到西北,路途中经历了众多山河关隘,人的形体相貌决定不了命运,内心的悲痛和忧思不能用言语来描述,回头一想十八年已经过去。从春梦中还能醒来么?细雨滋润万物,春风鼓荡船帆,小影中的我,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独自吟哦。只剩下瓶花,数枝已经足够了。
刚由湖湘之地来到这里,饱经风霜,揽镜自照,但见满面风尘,镜子不会随人的意愿,感到自己形貌变化之大,难道是我醉酒后发红的脸色只是形貌发生变化吗?拔出锋利的宝剑想要高声歌唱,有多少侠义之骨,经得起揉搓?说的这个人是我,睁眼细看难以相信。

注释

注释
望海潮:词牌名,一百零七字,双调,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一韵到底。
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古人以骨相推论人的命运和性格。如《东观汉记》载,相者谈班超为万里侯相即是。
肠轮:指忧郁伤感,心绪不宁。
春梦:春日之梦,常喻世事无常,繁华易逝。
吟哦:有节奏地背诵、朗读。
鉴:镜子。
“形还”句:陶渊明有《形赠影》、《影答形》、《神释》三章,总称《形影神诗三首》。
颜酡(tuó):醉后脸色发红。
科:传统戏剧中角色的动作叫科。此指影相的动作姿态。

赏析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开头便写出了广博的气势,茫茫宇宙,“沧海”“沙漠”“关河”,几个词汇表示他努力探索并思想日渐成熟。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句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陆游也曾有“关河梦断何处?”之句,被作者借用过来,意境深远广邃。“骨相空谈”句,进一步加深了开头几句的意思,说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的变化。接下来一句问句,“春梦醒来么?”承前启后,劝世人不要徒做无益的春秋大梦了,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惟有瓶花”,没有生命力的几枝花。当然就没有希望,词人这里委婉地评价了当时的时局,晚清实际上已经朝不保夕了,但以慈禧为首的封建保守派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仍然穷奢极欲,其结果必然是亡国。

  词的下片描写相片中人物的神态,“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几句,是说明自己参政的事实,甲午战争后,谭嗣同是江苏知府,后来又加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这时他不是在野的隐士了,“脱渔蓑”,穿红袍,但当时是固守派当权的时候,所以有到“寒江”的感觉。“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几句是说:小像脸上有异,是不是因为喝醉了酒而脸红,《楚辞》中有句“美人既醉,朱颜酡些”,被作者借用到自己的词里,实际上脸红是因为愤怒,愤怒当时的恶劣政治环境。”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词人激流勇进,拔维新之创,直刺清廷中的顽固守旧势力。“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词的结尾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自嘲,流露出作者无限的感想,同时又生趣味,显得生动活泼。

  这首词感情强烈真挚,直抒胸臆,是谭嗣同词作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晚清词作中的很有特色的一篇。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谭嗣同

谭嗣同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 23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王维〔〕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画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李白〔〕

落羽辞金殿,孤鸣咤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李白〔〕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隋王鼓吹曲十首 其二 郊祀曲

谢朓〔〕

六宗禋配岳,五畤奠甘泉。整跸游九阙,清箫开八埏。锵锵玉銮动,溶溶金障旋。郊宫光已属,升柴礼既虔。福响灵之集,南岳固斯年。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素梅 十九

王冕〔〕

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岁晏溪头春意足,是谁看得最分明?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