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参考资料:
梨花淡白柳深青¹,柳絮(xù)²飞时花满城。
¹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²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惆(chóu)怅(chàng)东栏¹一株雪²,人生看得几清明³。
¹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²雪:这里喻指梨花。³清明:清澈明朗。
参考资料:
梨花淡白柳深青¹,柳絮(xù)²飞时花满城。
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
¹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²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惆(chóu)怅(chàng)东栏¹一株雪²,人生看得几清明³。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¹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²雪:这里喻指梨花。³清明:清澈明朗。
参考资料:
《东栏梨花》为北宋诗人苏轼所做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诗人完成这首诗已年届不惑,翻来覆去也才只看过了40个清明,心中无法揣测还有几度梨花可看。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岁岁伴着漫天飘扬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则只有一个盛年,诚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所叹:“梦里青春可得追?”这正是这首梨花诗深藏着的绵绵不尽的情思,它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他清明人生细腻而真实的写照。
罗带¹双垂画不成。殢(tì)人²娇态最轻盈。酥(sū)胸³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⁴。
¹罗带:丝织的衣带。²殢人:迷恋人。³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⁴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四弦¹丝竹²苦丁宁³。饶(ráo)⁴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¹四弦:即琵琶。²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³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⁴饶:任凭,尽管。
参考资料:
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服饰。“殢人娇态最轻盈”,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容貌。“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描写佳人斜抱琵琶的形象。“玉手轻弹水面冰”,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颇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韵味。前三句是从视角着笔的,后一句是从听觉着笔的,感觉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静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无限事,许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临的“事”“情”的缠绕。“无限”言“事”之多,“许多”言“情”之泛。“四弦丝竹苦丁宁”,回答上面的泛问,“事”“情”之“苦,全反映在“四弦丝竹”的“丁宁”声中。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南朝梁简文帝《生别离》)之意,一个“苦”字将琵琶歌女的愁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落叶声”,为点题之笔。苏轼以此衬托出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的情态。
全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这一联句特别美,特写了琵琶歌女的侧面倩影,特写了琵琶歌女弹拨琵琶所发出的“水面冰”声。平仄得当,对仗工整,颇富现代蒙太奇表现的韵律美。最后的“梧桐落叶声”与“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似乎为巧合的文笔。前者以声写人,后者以形写人,都是为了刻画“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歌女形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参考资料:
《水经》云:“彭蠡(lǐ)¹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元²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³浪,水石相搏⁴,声如洪钟⁵。是说⁶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⁷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水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⁸始访其遗踪⁹,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¹⁰,北音清越¹¹,桴(fú)止响腾¹²,余韵徐歇¹³。自以为得之¹⁴矣。然是说也,余尤¹⁵疑之。石之铿(kēng)然¹⁶有声者,所在皆是¹⁷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¹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²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³鼓:振动。⁴搏:击,拍。⁵洪钟:大钟。⁶是说:这个说法。⁷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⁸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⁹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¹⁰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¹¹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¹²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¹³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¹⁴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¹⁵尤:更加。¹⁶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¹⁷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¹七年六月丁丑²,余自齐安³舟行适临汝⁴,而长子迈将赴⁵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⁶,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⁷。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mù)夜⁸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⁹欲搏人¹⁰;而山上栖(qī)鹘(hú)¹¹,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¹²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é)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¹³也。余方心动¹⁴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¹⁵如钟鼓不绝。舟人¹⁶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¹⁷,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¹⁸而为此¹⁹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²⁰,可坐百人,空中²¹而多窍²²,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²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²⁴?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²⁵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²⁶也。古之人不余欺也²⁷!”
¹元丰:宋神宗的年号。²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³齐安:在今湖北黄州。⁴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⁵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⁶湖口:今江西湖口。⁷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⁸暮夜:晚上。⁹森然:形容繁密直立。¹⁰搏人:捉人,打人。¹¹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¹²磔磔:鸟水声。¹³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¹⁴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¹⁵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¹⁶舟人:船夫。¹⁷罅:裂缝。¹⁸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¹⁹为此:形成这种声音。²⁰中流:水流的中心。²¹空中:中间是空的。²²窍:窟窿。²³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²⁴汝识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²⁵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²⁶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²⁷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断¹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ài)²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³不肯以小舟夜泊(bó)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⁴虽知而不能言⁵。此世所以不传也⁶。而陋(lòu)者⁷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⁸,自以为得其实⁹。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¹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²殆:大概。³终:终究。⁴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⁵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⁶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⁷陋者:浅陋的人。⁸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⁹实:指事情的真相。
参考资料:
《水经》云:“彭蠡(lǐ)¹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元²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³浪,水石相搏⁴,声如洪钟⁵。是说⁶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⁷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⁸始访其遗踪⁹,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¹⁰,北音清越¹¹,桴(fú)止响腾¹²,余韵徐歇¹³。自以为得之¹⁴矣。然是说也,余尤¹⁵疑之。石之铿(kēng)然¹⁶有声者,所在皆是¹⁷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¹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²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³鼓:振动。⁴搏:击,拍。⁵洪钟:大钟。⁶是说:这个说法。⁷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⁸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⁹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¹⁰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¹¹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¹²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¹³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¹⁴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¹⁵尤:更加。¹⁶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¹⁷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¹七年六月丁丑²,余自齐安³舟行适临汝⁴,而长子迈将赴⁵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⁶,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⁷。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mù)夜⁸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⁹欲搏人¹⁰;而山上栖(qī)鹘(hú)¹¹,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¹²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é)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¹³也。余方心动¹⁴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¹⁵如钟鼓不绝。舟人¹⁶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¹⁷,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¹⁸而为此¹⁹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²⁰,可坐百人,空中²¹而多窍²²,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²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²⁴?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²⁵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²⁶也。古之人不余欺也²⁷!”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¹元丰:宋神宗的年号。²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³齐安:在今湖北黄州。⁴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⁵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⁶湖口:今江西湖口。⁷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⁸暮夜:晚上。⁹森然:形容繁密直立。¹⁰搏人:捉人,打人。¹¹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¹²磔磔:鸟鸣声。¹³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¹⁴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¹⁵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¹⁶舟人:船夫。¹⁷罅:裂缝。¹⁸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¹⁹为此:形成这种声音。²⁰中流:水流的中心。²¹空中:中间是空的。²²窍:窟窿。²³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²⁴汝识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²⁵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²⁶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²⁷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断¹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ài)²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³不肯以小舟夜泊(bó)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⁴虽知而不能言⁵。此世所以不传也⁶。而陋(lòu)者⁷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⁸,自以为得其实⁹。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¹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²殆:大概。³终:终究。⁴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⁵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⁶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⁷陋者:浅陋的人。⁸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⁹实:指事情的真相。
参考资料: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