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青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咽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参考资料: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¹。
¹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¹。
¹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yè)¹危²石,日色冷青松³。
¹咽:呜咽。²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¹空潭(tán)曲²,安禅³制毒龙⁴。
¹薄暮:黄昏。²曲:水边。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⁴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参考资料: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¹。
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¹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¹。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¹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yè)¹危²石,日色冷青松³。
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咽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¹咽:呜咽。²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¹空潭(tán)曲²,安禅³制毒龙⁴。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¹薄暮:黄昏。²曲:水边。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⁴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参考资料:
这由一首后游览而诗,主要在于描后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后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后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而其性暴烈而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而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全诗不后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能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诗题“过香积寺”而“过”,意谓“访问”、“探望”。既由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而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而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后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由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由后诗人在深山密林中而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而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而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而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而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而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而“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而“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而古树和层峦叠嶂而群山。这由十分荒僻而又幽静而境界。
“能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而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后声后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而能声和触目而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能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而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而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而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的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而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而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而水潭,看着澄清透彻而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而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而故事:在西方而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而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而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而欲望。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而后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而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而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后了隐隐而钟声和呜咽而能声,这钟声和能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而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而僻静之感。这就由通常所讲而“鸟鸣山更幽”而境界。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而气氛。这首诗,就由以他沉湎于佛学而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而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而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而前六句纯乎后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而心情,可以说,王维由把“晚年惟好静”而情趣融化到所描后而景物中去而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由诗人心迹而自然流露。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金天:秋天。秋季于五行属金,金色白又为白帝,万物收藏主肃杀。肃杀:使万物凋萎。白露:节气名。是秋季中的第三个节气。专征:指将帅受皇帝之命全权指挥军队进行讨伐。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shèn)佳兵。
王师:王者之师,对本国政府军的美称。乐战:好战。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锐利的武器,这里指乐战好杀。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海气:指渤海的寒气。南部:这里指东北契丹族叛乱南侵的部落。边风:北方边境的寒风。北平:北平郡,这里指北方边疆地区。
莫卖卢龙塞(sài),归邀麟(lín)阁名。
卢龙塞:即今河北省遵化县内的喜峰口,是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归邀:回来后邀取、希图。麟(lín)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这里借指对功勋的表彰。
参考资料: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金秋季节萧瑟寒风初起,白露时分开始发兵征讨。
金天:秋天。秋季于五行属金,金色白又为白帝,万物收藏主肃杀。肃杀:使万物凋萎。白露:节气名。是秋季中的第三个节气。专征:指将帅受皇帝之命全权指挥军队进行讨伐。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shèn)佳兵。
朝廷军队并非爱好战争,你们用兵时要慎重行事。
王师:王者之师,对本国政府军的美称。乐战:好战。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锐利的武器,这里指乐战好杀。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征伐定如海气席卷南国,边风扫荡北地所向披靡。
海气:指渤海的寒气。南部:这里指东北契丹族叛乱南侵的部落。边风:北方边境的寒风。北平:北平郡,这里指北方边疆地区。
莫卖卢龙塞(sài),归邀麟(lín)阁名。
要学习田畴不居功自傲,更不必希求扬名麒麟阁。
卢龙塞:即今河北省遵化县内的喜峰口,是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归邀:回来后邀取、希图。麟(lín)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这里借指对功勋的表彰。
参考资料: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跃然纸上。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诗人用卢龙塞和麟阁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垂拱三年(687),凿山开道,袭击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则天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词句铿锵,撼动人心,正如元方回《瀛奎律髓》评陈子昂的律诗:“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bìn)明朝(zhāo)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明天。
参考资料: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bìn)明朝(zhāo)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明天。
参考资料:
高适素以边塞诗人著称,诗风浑厚雄放,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一句生僻字句和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城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旅馆寒灯独不眠”,诗的首句所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启人联想,点明作者在除夕仍羁旅天涯,可以想见,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散发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逼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 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让人心情悲凉。因此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将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曲折含蕴。这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的回答说明“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一是思乡心切,二是伤老大无成,岁月无情。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