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王维 〔唐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了鸟却没有被惊动。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近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龙江别意二首 其二

王翰〔唐代〕

送客都门道,旗亭酒一樽。雨馀芳草合,风定落花繁。晓树连云暗,春江带雨浑。明朝定相忆,遥望一销魂。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又作此奉卫王

杜甫〔唐代〕

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推毂几年唯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白头授简焉能赋,愧似相如为大夫。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蒋亭和蔡湘州

贾岛〔唐代〕

蒋宅为亭榭,蔡城东郭门。潭连秦相井,松老汉朝根。已积苍苔遍,何曾旧径存。高斋无事后,时复一携尊。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宴张舍人宅

郎士元〔唐代〕

懒寻芳草径,来接侍臣筵。山色知残雨,墙阴觉暮天。莺啼汉宫柳,花隔杜陵烟。地与东城接,春光醉目前。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朝回与王炼师游南山下

白居易〔唐代〕

蔼蔼春景馀,峨峨夏云初。躞蹀退朝骑,飘飖随风裾。晨从四丞相,入拜白玉除。暮与一道士,出寻青溪居。吏隐本齐致,朝野孰云殊。道在有中适,机忘无外虞。但愧烟霄上,鸾凤为吾徒。又惭云林间,鸥鹤不我疏。坐倾数杯酒,卧枕一卷书。兴酣头兀兀,睡觉心于于。以此送日月,问师为何如。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