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魏晋〕
智慧用有为。法令滋章寇生。纷然相召不停。大人玄寂无声。
镇之以静自正。
嵇康
狂放任性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嵇康年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 54篇诗文 ► 0条名句
金刀治世后遂苦。帝王昏乱天神怒。灾异屡见戒人主。
三分二叛失州土。三王九江一在吴。馀悉稚小早少孤。
一国二主天所驱。
歌三首 其一
王嘉〔魏晋〕
饮酒·其八
陶渊明〔魏晋〕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凝霜殄(tiǎn)异类,卓然见高枝。殄:灭尽。异类:指众草。卓然:特立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连林:松树连成林。人不觉:不被人注意。独树:一株、独棵。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奇:一本作知。
提壶抚寒柯(kē),远望时复为。寒柯:指松树枝。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jī)。 何事:为什么。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尘羁:犹尘网。这句和上句是说人生如梦幻,富贵功名把人束缚够了,为什么还要受它的羁绊?
参考资料: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凝霜殄(tiǎn)异类,卓然见高枝。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殄:灭尽。异类:指众草。卓然:特立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连林:松树连成林。人不觉:不被人注意。独树:一株、独棵。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奇:一本作知。
提壶抚寒柯(kē),远望时复为。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寒柯:指松树枝。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jī)。 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何事:为什么。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尘羁:犹尘网。这句和上句是说人生如梦幻,富贵功名把人束缚够了,为什么还要受它的羁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经过孔子的这一指点,松柏之美,便象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而成为中国文化之一集体意识。中国诗歌亦多赞叹松柏之名篇佳作。尽管如此,陶渊明所写《饮酒》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仍然是极有特色。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青松之姿,挺秀而美。生在东园,却为众草所掩没。可见众草之深,其势莽莽。青松之孤独,也不言而喻。“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殄者,灭绝也。,异类,指众草,相对于青松而言。枝者,谓枝干。岁寒,严霜降临,众草凋零。于是,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乃卓然出现于世。当春夏和暖之时节,那众草也是青青之色。而况草势甚深,所以能一时掩没青松。可惜,众草究竟经受不起严霜之摧残,终于是凋零了。“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了。以上六句,构成全诗之大半幅,纯然出之以比兴。正如吴瞻泰《陶诗汇注》所说,是“借孤松为己写照。”青松象征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班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峻恶劣之政治气候,皆容易领会。唯“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两句,意蕴深刻,最是吃紧,应细心体会。一株卓然挺秀之青松,诚然令人惊诧。而其之所以特异,乃在于众草不能有青松之品质。倘园中皆是青松,此一株自不足为奇了。一位人格高尚之士人,自亦与众不同。其实,这也是由于一班士人自己未能挺立人格。若士流能如高士,或者说人格高尚蔚然而为一代士风,则高士亦并非与众不同。依中国文化传统,“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人都具备着挺立人格的内在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可以挺立起自己的主体人格。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正如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附录引)渊明少无适俗韵,晚抱固穷节,自比青松,当之无愧。最后四句,直接写出自己。“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寒柯,承上文“凝霜”而来。下句,陶澍注:“此倒句,言时复为远望也。”说得是。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庄子讲的“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分别见《庄子·大宗师》、《德充符》、《天下》篇),正是此意。“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关系。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
渊明此诗之精神境界与艺术造诣,可以喻之为一完璧。上半幅纯用比兴,赞美青松之高姿。下半幅纵笔用赋,抒发对于青松之知赏,以及珍惜自己人格之情怀。全幅诗篇浑然一体,实为渊明整幅人格之写照。全诗句句可圈可点,可谓韵外之致味之而无极。尤其“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启示着人人挺立起高尚的人格,则高尚的人格并非与众不同,意味深远,极可珍视。《诗·小雅·裳裳者华》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只因渊明坚贞高洁之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之品格,特征相似,所以此诗借青松为自己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自天然。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
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汨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
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
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
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脩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
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
悯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
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
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
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
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
留诚信于身后,恸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
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苍旻遐缅,人事无已。
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感士不遇赋并序
陶潜〔魏晋〕
般般白虎,观衅荆楚。孙吴不逞,金皇赫怒。武形有亏,金兽失仪。
圣主应天,斯异何为。
为两足虎作歌诗
王铨〔魏晋〕
霭霭疏圃,载繁载荣。淡淡天泉,载渌载清。
巳日诗
潘尼〔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