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苏郎中绾出佐荆州
孙逖 〔唐代〕
神仙久留滞,清切伫飞翻。忽佐南方牧,何时西掖垣。
高车自兰省,便道出荆门。不见河梁别,空销郢路魂。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岑参〔唐代〕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译文
注释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草根侵柱础(chǔ),苔色上门关。
柱础:柱子的基石。门关:门闩。
饮砚(yàn)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东还:东归。诗人在西北边塞,故云。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译文注释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
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草根侵柱础(chǔ),苔色上门关。
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
柱础:柱子的基石。门关:门闩。
饮砚(yàn)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
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
东还:东归。诗人在西北边塞,故云。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赏析
诗的首联中“日无事”、“只是闲”从两个方面点出“闲”字。“日”、“只”都对“闲”加以强调。“闲”是此诗所写的主要内容,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以疏谈的笔调引起全诗。
诗的中间四句用公府所见所闻的景物写闲静生活和闲适情调。“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这两句写公府之内景物。无人频繁往来,以致野草滋生、青苔蔓延,可见“公府日无事”,而诗人得以有足够时间对柱础间的草根、门关上的苔色作细致观察,可见“吾辈只是闲”这两句上句从形着笔,下句从色落墨,一“侵”一“上”,写出草根、青苔潜移默化的发展形态,刻画极细致入微。“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这两句写公府之外景物。前一句写飞鸟并不直接去写,却以鸟影掠过砚水来写,由府内自然转到府外,手法很高明。而用一“饮”字,把鸟影掠过砚水好似啄水的形态写得既十分形象,又很有情趣。这种闲情是只在“无事”时才有的。后—句用“卷帘”把诗人的视线由府内转到府外,与上句是同样巧妙的手法。而晴空之下,满目青山,场面却是松开阔极有边塞特征的。这种逸致也是“无事”时才有的。上下两句,由近及远,一动一静,均突出了闲静情趣。
诗的最后两句承上文写乡思:“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能在边地字斟句酌,从容吟诗,仍流露“闲”字,而新诗未足即被乡梦打断,写“闲”中乡思愈切,十分符合闲居异地的生活情调。
这首诗以“闲”字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以乡思作结,中间四句写闲居所见景物,写近景则刻画入微,写远景则场面开阔,笔法轻松疏谈。
和令狐相公南斋小宴听阮咸
刘禹锡〔唐代〕
阮巷久芜沈,四弦有遗音。雅声发兰室,远思含竹林。座绝众宾语,庭移芳树阴。飞觞助真气,寂听无流心。影似白团扇,调谐朱弦琴。一毫不平意,幽怨古犹今。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
王建〔唐代〕
有川不得涉,有路不得行。沈沈百忧中,一日如一生。错来干诸侯,石田废春耕。虎戟卫重门,何因达中诚。日月俱照辉,山川异阴晴。如何百里间,开目不见明。我今归故山,誓与草木并。愿君去丘坂,长使道路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寄殿院高侍御
吴融〔唐代〕
黄梅雨细幂长洲,柳密花疏水慢流。钓艇正寻逋客去,绣衣方结少年游。风前不肯看垂手,灯下还应惜裹头。一夜自怜无羽翼,独当何逊滴阶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