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崔颢 〔唐代〕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译文
注释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táng)。
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横塘: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停船暂(zàn)借问,或恐是同乡。
暂:暂且、姑且。借问:请问一下。或恐:也许。
译文注释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táng)。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横塘: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停船暂(zàn)借问,或恐是同乡。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暂:暂且、姑且。借问:请问一下。或恐:也许。
赏析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却拥有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注释
长干行:乐府曲名。 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
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横塘: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暂:暂且、姑且。
借问:请问一下。
或恐:也许。
赏析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却拥有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崔颢
“有文无行”说崔颢 《黄鹤楼》名扬天下。凭借这一首诗,崔颢本可以知名度很高,但为什么会出现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历代对他的记述不多呢?有些材料甚至连他的生年都存有疑问,而写成(704?—754年)。我查了一下旧版《辞源》,关于崔颢的注释,除了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外,仅有“唐诗人,有文无行。终司勋员外郎……”句。怎么个无行?并无记载。..► 43篇诗文 ► 0条名句
寄题庐山二林寺
无可〔唐代〕
庐岳东南秀,香花惠远踪。名齐松岭峻,气比沃州浓。积岫连何处,幽崖越几重。双流湓隐隐,九派棹憧憧。山限东西寺,林交旦暮钟。半天倾瀑溜,数郡见炉峰。岩并金绳道,潭分玉像容。江微匡俗路,日杲晋朝松。棕径新苞拆,梅篱故叶壅。岚光生叠砌,霞焰发高墉。窗籁虚闻狖,庭烟黑过龙。定僧仙峤起,逋客虎溪逢。濩落垂杨户,荒凉种杏封。塔留红舍利,池吐白..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汉宫词
李商隐〔唐代〕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译文
注释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青雀:指青鸟,即《山海经》中提到的西王母所使之神鸟。君王:明指汉武帝,暗喻唐武宗。集灵台:汉时台名。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jīng)露一杯。
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相如渴:相如即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金茎露:承露盘中的露,是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所立的金铜仙人承露盘接贮的“云表之露”。传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82-1183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4
译文注释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王母的信使青鸟啊,你飞去西方竟然还没回来,只累得求仙的君王,依然长久地守候在集灵台。
青雀:指青鸟,即《山海经》中提到的西王母所使之神鸟。君王:明指汉武帝,暗喻唐武宗。集灵台:汉时台名。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jīng)露一杯。
唉,有一位文学侍臣,最是有司马相如的消渴病,君王啊,你怎不赐予他那金茎上的仙露一杯?
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相如渴:相如即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金茎露:承露盘中的露,是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所立的金铜仙人承露盘接贮的“云表之露”。传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82-1183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4
赏析
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虚构出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
一、二句“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青雀,即《山海经》中的青鸟,诗中借喻为替西王母与汉武帝之间传递音讯的使者。青鸟,这任重致远的使者,向西方极乐世界飞去,却竟然一去未回,杳无踪迹。然而,异想升天的汉武帝依然长久地守候在集灵台,等待佳音。起句中的“竟”字精警地表达出汉武帝迷信神仙的痴呆心理:一心以为青雀西飞定会带来仙界好音,谁知一去“竟然”未回,这实在出乎他意料之外。诗人著一“竟”字,极其传神地透露了他这种执迷不悟的心理状态。接着于“长在集灵台”句中和盘托出他的求仙活动,开首两句诗,揭露了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寓揶揄嘲弄于轻描淡写中,显得委婉有致,极富幽默感。
三、四句“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诗人进一步刻画汉武一心求仙而无意求贤的思想行径,文学侍臣司马相如有消渴病(今称糖尿病),因此水对于这种病人之重要,简直可以说是“救命之水”。但是,汉武只祈求自己长生而全不顾惜人才的死活,就是一杯止渴救命的露水也不肯赐给相如。结尾两句诗人拈出一个表示极大量的副词“最”与一个极小量的数词“一”作对比,前后呼应,便十分准确地揭露出这个君王好神仙甚于爱人才的偏执灵魂。讽刺辛辣而尖锐。诗里的数词已不仅表示量,而且还揭示质,蕴含深刻的思想意义。
《汉宫词》虽然咏汉代事,但和唐代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如果说,这首诗在讽刺汉武帝的迷信与昏庸这方面,写得比较明显而尖锐,那么,在讽喻唐武宗的问题上,便显得含蓄深隐,曲折而婉转。李商隐常以司马相如自况,如:“嗟余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等等。这首诗也是有感于自己的身世,不满唐武宗贬视人才。诗人用典精巧贴切,灵活自然,委婉地表达不便明言又不得不言的内容来,让辛辣的讽嘲披上一幅神话、历史与现实巧妙织成的面纱,显得情味隽永而富有迷人的艺术感染力。
钱塘别罗隐
杜荀鹤〔唐代〕
故国看看远,前程计在谁。五更听角后,一叶渡江时。吾道天宁丧,人情日可疑。西陵向西望,双泪为君垂。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