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守岁

苏轼 〔唐代〕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知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知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强意气还可以自夸。

注释

注释
垂尽:快要结束。
壑(hè):山谷。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强(qiǎng):勉强。
哗:一作“喧”。
挝(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灯烬(jìn):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北斗斜:谓时知夜半。
蹉跎(cuō tuó):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赏析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夕生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跟前两首夕所不同。这个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子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夕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夕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子”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夕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夕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夕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夕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三月三日申王园亭宴集

张九龄〔唐代〕

稽亭追往事,睢苑胜前闻。飞阁凌芳树,华池落彩云。藉草人留酌,衔花鸟赴群。向来同赏处,惟恨碧林曛。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赋得春莺送友人二首(一作刘孝孙诗后四句在前作一首)

贺朝〔唐代〕

翅掩飞莺舞,啼恼婕妤悲。料取金闺意,因君问所思。流莺拂绣羽,二月上林期。待雪销金禁,衔花向玉墀。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崔驸马宅咏画山水扇

梁锽〔唐代〕

画扇出秦楼,谁家赠列侯。小含吴剡县,轻带楚扬州。掩作山云暮,摇成陇树秋。坐来传与客,汉水又回流。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蔡君

孔绍安〔唐代〕

畴昔同幽谷,伊尔迁乔木。赫奕盛青紫,讨论穷简牍。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山游示小妓

白居易〔唐代〕

双鬟垂未合,三十才过半。本是绮罗人,今为山水伴。春泉共挥弄,好树同攀玩。笑容共底迷,酒思风前乱。红凝舞袖急,黛惨歌声缓。莫唱杨柳枝,无肠与君断。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