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山人居
黄滔 〔唐代〕
履迹遍莓苔,幽枝间药裁。枯杉擎雪朵,破牖触风开。
泉自孤峰落,人从诸洞来。终期宿清夜,斟茗说天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柳宗元〔唐代〕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译文
注释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危桥:高桥。属:连接。幽径:幽深的小路。
迸箨(tuò)分苦节,轻筠(yún)抱虚心。
迸:裂,开。箨:竹笋上一层一层的皮,即笋壳。筠:竹皮。虚心:空心。
俯瞰(kàn)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瞰:望,俯视,向下看。聆:听。吟:成调的声音。
差池下烟日,嘲(zhāo)哳(zhā)鸣山禽。
差池:参差不齐。嘲哳:亦作“啁哳”,形容声音杂乱细碎。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谅:料想,实在。要津:重要的渡口,隐喻重要的职位。
译文注释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
危桥:高桥。属:连接。幽径:幽深的小路。
迸箨(tuò)分苦节,轻筠(yún)抱虚心。
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
迸:裂,开。箨:竹笋上一层一层的皮,即笋壳。筠:竹皮。虚心:空心。
俯瞰(kàn)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
瞰:望,俯视,向下看。聆:听。吟:成调的声音。
差池下烟日,嘲(zhāo)哳(zhā)鸣山禽。
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
差池:参差不齐。嘲哳:亦作“啁哳”,形容声音杂乱细碎。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
谅:料想,实在。要津:重要的渡口,隐喻重要的职位。
赏析
送琴客
李昌符〔唐代〕
楚客抱离思,蜀琴留恨声。坐来新月上,听久觉秋生。夜静骚人语,天高别鹤鸣。因君兴一叹,竟夕意难平。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来闍黎新亭作
孟浩然〔唐代〕
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注释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鸯(yāng)。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5:194-195
2、 邓魁英.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
3、 姜海宽.杜甫诗歌选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52-453
译文注释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回大地,暖融融的太阳,将万里江山照耀得非常美丽,春风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鸯(yāng)。
冻土融化,燕子正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成双成对的鸳鸯静睡不动。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5:194-195
2、 邓魁英.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
3、 姜海宽.杜甫诗歌选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52-453
赏析
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春风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泥融飞燕子”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沙暖睡鸳鸯”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