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镜缘子徵诗墨 其一
杨羲 〔魏晋〕
隃麋一面写婵娟,金石三生证夙缘。镜里花枝波底月,红颜寿不及松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西颢
佚名〔魏晋〕
西颢沆砀,秋气肃杀。含秀垂颖,续旧不废。奸伪不萌,祅孽伏息。隅辟越远,四貉咸服。既畏兹威,惟慕纯德。附而不骄,正心翊翊。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郭四朝叩船歌四首 其三
许翙〔魏晋〕
游空落飞飙,灵步无形方。圆景焕明霞,九凤唱朝阳。挥翮扇天津,晻蔼庆云翔。遂造太微宇,挹此金梨浆。逍遥玄陔表,不存亦不亡。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斗鸡诗
刘桢〔魏晋〕
戚戚怀不乐。无以释劳勤。兄弟游戏场。命驾迎众宾。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双距解长绁。飞踊超敌伦。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未分。专场驱众敌。刚捷逸等羣。四坐同休赞。宾主怀悦欣。博奕非不乐。此戏世所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陇西行
陆机〔魏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戍 一作:火)
译文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戍 一作:火)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注释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¹军书至,匈奴²围酒泉³。
¹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²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³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¹无烟。(戍 一作:火)
¹断:中断联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译文注释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都护¹军书至,匈奴²围酒泉³。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¹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²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³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¹无烟。(戍 一作:火)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¹断:中断联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