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左相李适之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斗酒 一作:一斗)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参考资料:
知章¹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¹知章:即贺知章,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官至秘书监。
汝阳¹三斗始朝天²,道逢麴(qū)车³口流涎,恨不移封⁴向酒泉⁵。
¹汝阳:汝阳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²朝天:朝见天子。此谓李痛饮后才入朝。³麴车:酒车。⁴移封:改换封地。⁵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传说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左相¹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²吸百川,衔杯³乐圣⁴称避贤。
¹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天宝元年(742年)八月为左丞相,天宝五年(746年)四月,为李林甫排挤罢相。²长鲸:鲸鱼。古人以为鲸鱼能吸百川之水,故用来形容李适之的酒量之大。³衔杯:贪酒。⁴圣:酒的代称。此化用李之诗句,说他虽罢相,仍豪饮如常。
宗之¹潇洒美少年,举觞(shāng)²白眼³望青天,皎(jiǎo)如玉树临风⁴前。
¹宗之:崔宗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袭父封为齐国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²觞:大酒杯。³白眼:晋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视俗人。⁴玉树临风:崔宗之风姿秀美,故以玉树为喻。
苏晋¹长斋²绣佛³前,醉中往往爱逃禅⁴。
¹苏晋:开元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²长斋:长期斋戒。³绣佛:画的佛像。⁴逃禅:这里指不守佛门戒律。佛教戒饮酒。苏晋长斋信佛,却嗜酒,故曰“逃禅”。
李白¹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斗酒 一作:一斗)
¹李白:以豪饮闻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诗兴。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¹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²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¹张旭: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时人称为“草圣”。²脱帽露顶:写张旭狂放不羁的醉态。据说张旭每当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笔挥洒,甚至以头濡墨而书。醒后自视手迹,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世称“张颠”。
焦遂(suì)¹五斗方卓然²,高谈雄辩惊四筵(yán)。
¹焦遂:布衣之士,平民,以嗜酒闻名,事迹不详。²卓然:神采焕发的样子。
参考资料:
知章¹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
¹知章:即贺知章,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官至秘书监。
汝阳¹三斗始朝天²,道逢麴(qū)车³口流涎,恨不移封⁴向酒泉⁵。
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¹汝阳:汝阳王李琎,唐玄恨的侄子。²朝天:朝见天子。此谓李痛饮后才入朝。³麴车:酒车。⁴移封:改换封地。⁵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传说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左相¹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²吸百川,衔杯³乐圣⁴称避贤。
左相李适之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
¹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天宝元年(742年)八月为左丞相,天宝五年(746年)四月,为李林甫排挤罢相。²长鲸:鲸鱼。古人以为鲸鱼能吸百川之水,故用来形容李适之的酒量之大。³衔杯:贪酒。⁴圣:酒的代称。此化用李之诗句,说他虽罢相,仍豪饮如常。
恨之¹潇洒美少年,举觞(shāng)²白眼³望青天,皎(jiǎo)如玉树临风⁴前。
崔恨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¹恨之:崔恨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袭父封为齐国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²觞:大酒杯。³白眼:晋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视俗人。⁴玉树临风:崔恨之风姿秀美,故以玉树为喻。
苏晋¹长斋²绣佛³前,醉中往往爱逃禅⁴。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¹苏晋:开元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²长斋:长期斋戒。³绣佛:画的佛像。⁴逃禅:这里指不守佛门戒律。佛教戒饮酒。苏晋长斋信佛,却嗜酒,故曰“逃禅”。
李白¹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斗酒 一作:一斗)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¹李白:以豪饮闻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诗兴。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张旭¹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²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¹张旭: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时人称为“草圣”。²脱帽露顶:写张旭狂放不羁的醉态。据说张旭每当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笔挥洒,甚至以头濡墨而书。醒后自视手迹,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世称“张颠”。
焦遂(suì)¹五斗方卓然²,高谈雄辩惊四筵(yán)。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¹焦遂:布衣之士,平民,以嗜酒闻名,事迹不详。²卓然:神采焕发的样子。
参考资料:
《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箇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杜臆》卷一)。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麴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其他人是不会这样想入非非的。诗人就抓着李琎出身皇族这一特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下笔真实而有分寸。
接着出现的是李适之。他于742年(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然而好景不长,天宝五载适之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旧唐书。李适之传》)“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适之诗句。“乐圣”即喜喝清酒,“避贤”,即不喝浊酒。结合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精心描绘李适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展现后,跟着出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司马迁写《史记》擅长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酒”战胜“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展现后,中心人物隆重出场了。
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挚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个和李白比肩出现的重要人物是张旭。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诗里刻画焦遂的性格特征,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见识和论辩口才,用笔精确、谨严。
《八仙歌》的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在音韵上,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是一首严密完整的歌行。在结构上,每个人物自成一章,八个人物主次分明,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彼此衬托映照,有如一座群体圆雕,艺术上确有独创性。正如王嗣奭所说:“此创格,前无所因。”它在古典诗歌中的确是别开生面之作。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cí)古墓对荆(jīng)榛(zhēn)。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荆榛:荆棘。
田中牧竖烧刍(chú)狗,陌上行人看石麟(lín)。
牧竖:牧童。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陌:田间小路。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才见:依稀可见。
不知何日东瀛(yíng)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要路津: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cí)古墓对荆(jīng)榛(zhēn)。
春天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荆棘满布。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荆榛:荆棘。
田中牧竖烧刍(chú)狗,陌上行人看石麟(lín)。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牧竖:牧童。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陌:田间小路。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
才见:依稀可见。
不知何日东瀛(yíng)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要路津: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
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乃是以景写情之篇。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汉寿城边野草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句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句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则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