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怅惘感伤的心情,借寒食游园,追忆了几年前与一位女子相会时的温馨缠绵,对于早已天各一方的情人表示了深切的追念。
寒食这一天,传统风俗是折柳条插在门上、屋檐上,叫做“明眼”;男女成人举行冠礼、笄礼,也在这一天。所以,寒食节容易产生对亲朋故旧和情人的思念。可以想见,多情的诗人在这一天,难以平息自己激动的心潮,于是特地来到李氏园亭中,来深情地追思那梦牵魂绕的情人。
从诗题中,已经隐隐透出了伤感、追怀的意味,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诗歌一开始,就无限深情地追怀了往年与情人在园中约会时的缱绻柔情。
首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是在园中“鸾桥”上。桥以鸾为名,盖有深意存焉。这里暗用了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中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只鸾鸟(神话中凤凰一类的鸟)被捉,因为失偶尔三年不鸣,后于镜中自顾身影,哀鸣而死。鸾凤和鸣,后遂成为男女约会的典故。这里,男女“同在鸾桥上”,一个“同”字,频频表达了相亲相爱之情,相依相偎之态。那时,这位女子正斜靠在红色的桥栏上,与诗人一道歌咏柳絮。这里也暗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事: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咏雪以柳絮相比拟,博得谢安称赏,后用指女子赋诗。
这两句看似极为自然,漫不经心,但却在短短十四个字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与这样一位美慧可人的女子相会,不能不让人永远怀念,而留下甜蜜的回忆。首联极写与女子相会时的柔情蜜意,并且置于篇首,与以下几联追忆往事时的伤感,形成了有力的反衬。
第二、三联,正面写出了诗人此日游园的凄凉和思念的愁苦。
作者独自一人,在园中长满香花美草的小路上踽踽而行,“独”字与首句“同”字形成对比,孤独之情自见。当日斜靠朱栏咏柳绵之人已经杳无踪迹,只有满地青苔,显出满目凄凉。在这般凄清的寒食节追忆往事,难怪作者要格外伤心了。然而路遥三千,关山阻隔,音问难传,不可能知道她的境况。
屈指算来,一晃四、五年过去了,真是往事如烟、人生如梦。“屈指思量”四个字,十分传神,它仿佛使读者看到一个满怀愁苦的男子,正在园中寻寻觅觅地踯躅,悲悲切切地算着指头思量。这与第一联中同在鸾桥咏柳绵的情景相比,那时兴高采烈、欢愉快乐的情绪,此刻早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孤零零、凄切切的一人,益发显得苦不堪言了。这两联明白如话,若道家常,但经第一联的反衬,意思仍然十分婉曲、深厚。
最后一联,又出人意外,结得不同一般。如果按颔联、颈联的思路顺势而下,则尾联仍应写作者自己游园如何凄苦,现在却笔锋一转,将重心放在了那位倚栏咏柳絮的人身上了。
诗人料定,那位远在他乡的多情的女子,在这寒食佳节之时,也在思念自己而满怀凄凉。这里一个“暗”字值得玩索。他们要暗中凄然而不能公开表白的原因是,他们过去是在暗中相爱,不敢公布;后来,这对情人终于被拆散,大家各怀着一腔难以言传的幽恨,而各在海角天涯了。那憋在心中不能倾倒的苦水,四、五年来,那位女子的心,十分痛苦、十分憔悴。
最后一联回应篇首,与那位美慧的女子形成对比,往日无忧无虑的她,如今想来是凄楚、憔悴了,那分离的愁绪,真是苦不堪言啊!同时,透过一层,从女子思念自己,来更深地体现自己对那位女子的思念,这就避免了一般化的写法,显得更为委婉深沉。从情感逻辑上说,也与第六句的“屈指思量”暗通关钮,将思量之情写清,充分地表现出无穷的留恋之意。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严谨,特别是使用反衬、透过一层等手法,使得全诗天然浑成而又顿挫跌宕,在曲折变化中把思念的情致写得淋漓尽致。在语言上,除“鸾桥”、“咏柳绵”是用典外,其它基本上是平常习惯用语,显得平易亲切,明白晓畅,但仔细咀嚼,其中遣词用字又十分精当,虽经雕琢,却不失本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mò)在石棱(léng)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参考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mò)在石棱(léng)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参考资料: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魂来枫林青,魂相关塞黑。
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相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参考资料:
死别已吞声¹,生别常恻(cè)恻²。
¹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²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
江南瘴(zhàng)疠(lì)¹地,逐客²无消息。
¹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²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故人¹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¹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
君今在罗网¹,何以有羽翼²。
¹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²羽翼:翅膀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
恐非平生¹魂,路远不可测。
¹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¹黑。
¹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¹。
¹颜色:指容貌。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参考资料:
死别已吞声¹,生别常恻(cè)恻²。
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
¹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²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
江南瘴(zhàng)疠(lì)¹地,逐客²无消息。
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
¹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²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故人¹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¹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
君今在罗网¹,何以有羽翼²。
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¹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²羽翼:翅膀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
恐非平生¹魂,路远不可测。
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¹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¹黑。
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¹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¹。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
¹颜色:指容貌。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参考资料:
乾元元赦(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赦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我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言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言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原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原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原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原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原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颜一片弥漫全诗原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原长久我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原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原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剎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颜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原种种不祥原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我忖:莫非他真原死了?眼前原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地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原刻画,是十言细腻逼真原。
“魂颜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我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颜,又星夜自秦州而返,颜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原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原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原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原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原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原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原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原象征;这惴惴不安原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原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原典故。“魂颜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颜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赦,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原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颜,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原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原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原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原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原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