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春宿左省

杜甫 〔唐代〕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

注释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珂:马铃。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杜甫

杜甫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 1144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贻亮上人

方干〔唐代〕

秋水一泓常见底,涧松千尺不生枝。人间学佛知多少,净尽心花只有师。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狂歌行,赠四兄

杜甫〔唐代〕

与兄行年校一岁,贤者是兄愚者弟。兄将富贵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权势。长安秋雨十日泥,我曹鞴马听晨鸡。公卿朱门未开锁,我曹已到肩相齐。吾兄睡稳方舒膝,不袜不巾蹋晓日。男啼女哭莫我知,身上须缯腹中实。今年思我来嘉州。嘉州酒重花绕楼。楼头吃酒楼下卧,长歌短咏还相酬。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幅巾鞶带不挂身,头脂足垢何曾洗。吾兄吾兄巢..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发潭州

杜甫〔唐代〕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胡真师还西山

李隆基〔唐代〕

仙客厌人间,孤云比性闲。话离情未已,烟水万重山。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韩翃舍人即事

李商隐〔唐代〕

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绿房。鸟应悲蜀帝,蝉是怨齐王。通内藏珠府,应官解玉坊。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