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拾遗归兼寄刘校书
郎士元 〔唐代〕
墟落岁阴暮,桑榆烟景昏。蝉声静空馆,雨色隔秋原。
归客不可望,悠然林外村。终当报芸阁,携手醉柴门。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游烂柯山四首
李幼卿〔唐代〕
拂雾理孤策,薄霄眺层岑。迥升烟雾外,豁见天地心。物象不可及,迟回空咏吟。巨石何崔嵬,横桥架山顶。傍通日月过,仰望虹霓迥。圣者开津梁,谁能度兹岭。二仙自围棋,偶与樵夫会。仙家异人代,俄顷千年外。笙鹤何时还,仪形尚相对。石室过云外,二僧俨禅寂。不语对空山,无心向来客。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迹。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祀潮州三山神题壁 其一
陈元光〔唐代〕
孤随不尊士,幽谷多豪英。三山亦隐者,韬晦忘其名。胜迹美山水,妙思神甲兵。精诚谅斯在,对越俨如生。木石森驺伏,云烟拂旆旌。雨旸祈响应,龙凤敕碑铭。清泚符神洁,香芹契德馨。三山耀神德,万岁翊唐灵。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古意二首
贺兰进明〔唐代〕
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忤意皆诛死,所言谁肯忠。武关犹未启,兵入望夷宫。为祟非泾水,人君道自穷。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采采欲为赠,何人是同心。日暮徒盈把,裴回忧思深。慨然纫杂佩,重奏丘中琴。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白居易〔唐代〕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译文
注释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líng)软绵匀温复轻。
水波文:水波纹。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chǎng)毳(cuì)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鹤氅: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毳疏:鸟兽的细毛。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sāng)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农桑:农业,农事。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译文注释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líng)软绵匀温复轻。
表美如水波纹新袄刚做成,面料绵软匀细温暖又轻盈。
水波文:水波纹。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夜间赏雪应当不忘披在身。
鹤氅(chǎng)毳(cuì)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袍里夹绒不干吃苦的活儿,说木棉花儿冷是徒有其名。
鹤氅: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毳疏:鸟兽的细毛。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宴罢友人叹息声中黑夜至,稳稳躺下一觉睡到大天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
心中为念农桑(sāng)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心里咋就难忘农民耕种苦,好像听到饥民受冻不绝声。
农桑:农业,农事。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啥时能有万丈之长保暖衣,与您分享护住洛阳至更多。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公元831(太和五年)至832年(太和六年)冬任河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壮年时代的白居易曾以写作《新乐府》、《秦中吟》闻名于世。在那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篇章中,白居易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情人民的疾苦。后来由于仕途上的多次挫折,青壮年时的锐气逐渐消失,以致“露饱蝉声懒”,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始终未泯。这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即是明证。
诗的前半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温暖、轻盈。“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下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下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补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实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隐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作了鲜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体现。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下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