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白居易〔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汉武帝曾经十分宠爱阿娇,为她筑造金屋让她居住。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武帝对她娇宠万分,即使她的唾沫落下,也会被看做像珠玉那样珍贵。
¹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娇宠到极点,恩爱也就停歇了,武帝对她的情意渐渐停歇淡薄。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阿娇被贬长门后,即使与武帝的寝宫相距很近,武帝也不肯回车,在阿娇那里暂时停留。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雨落之后再不会飞上天空,覆水也难再收回。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武帝与阿娇的情意,各自东西。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往日美丽的芙蓉花,今日成为凄凉的断根之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如果凭借姿色侍奉他人,能有多久的快乐,恩爱呢?
注释
汉帝重阿娇,贮(zhù)之黄金屋¹。
¹“汉帝”两句:汉武帝曾有语:“若得阿娇作妇,必作金屋贮之。”
咳(ké)唾(tuò)落九天,随风生珠玉¹。
“咳唾”两句:这里化用的是《庄子》里的故事。
¹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fù)难再收¹。
¹水覆难再收:传说姜太公的妻子马氏,不堪太公的贫困而离开了他。到太公富贵的时候,她又回来找太公请求和好。太公取了一盆水泼在地上,令其收之,不得,太公就对她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君¹情与妾²意,各自东西流。
¹君:指汉武帝。²妾:指阿娇。
昔日芙蓉花¹,今成断根草²。
¹芙蓉花:指荷花。²断根草:比喻失宠。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译文注释
汉帝重阿娇,贮(zhù)之黄金屋¹。
汉武帝曾经十分宠爱阿娇,为她筑造金屋让她居住。
¹“汉帝”两句:汉武帝曾有语:“若得阿娇作妇,必作金屋贮之。”
咳(ké)唾(tuò)落九天,随风生珠玉¹。
武帝对她娇宠万分,即使她的唾沫落下,也会被看做像珠玉那样珍贵。
“咳唾”两句:这里化用的是《庄子》里的故事。
¹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娇宠到极点,恩爱也就停歇了,武帝对她的情意渐渐停歇淡薄。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阿娇被贬长门后,即使与武帝的寝宫相距很近,武帝也不肯回车,在阿娇那里暂时停留。
雨落不上天,水覆(fù)难再收¹。
雨落之后再不会飞上天空,覆水也难再收回。
¹水覆难再收:传说姜太公的妻子马氏,不堪太公的贫困而离开了他。到太公富贵的时候,她又回来找太公请求和好。太公取了一盆水泼在地上,令其收之,不得,太公就对她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君¹情与妾²意,各自东西流。
武帝与阿娇的情意,各自东西。
¹君:指汉武帝。²妾:指阿娇。
昔日芙蓉花¹,今成断根草²。
往日美丽的芙蓉花,今日成为凄凉的断根之草。
¹芙蓉花:指荷花。²断根草:比喻失宠。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如果凭借姿色侍奉他人,能有多久的快乐,恩爱呢?
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着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自,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自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说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自,可见江自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自,兼包苏、杭,写染景。
季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自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自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自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染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染来”,互文见义。染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染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染景映衬江自染景。季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自染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自来,洛阳的染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染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自“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染意。
花发得比江自晚,水着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着不远。但即使染天已经来临,这些水着不可能像江自染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自染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自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自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自”的眷恋之情,收束季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自染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