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二首
陆龟蒙 〔唐代〕
竹外麦烟愁漠漠,短翅啼禽飞魄魄。
此时忆著千里人,独坐支颐看花落。
江南酒熟清明天,高高绿旆当风悬。
谁家无事少年子,满面落花犹醉眠。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适思
颜胄〔唐代〕
芳岁不我与,飒然凉风生。繁华扫地歇,蟋蟀充堂鸣。感物增忧思,奋衣出游行。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髑髅,村童扫精灵。精灵无奈何,像设安所荣。石人徒瞑目,表柱烧无声。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位极君诏葬,勋高盈忠贞。宠终禁樵采,立嗣修坟茔。运否前政缺,群盗多蚊虻。即此丘垄坏,铁心为沾缨。当其崇树日,岂意侵夺并。冥漠生变故,凄凉结..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西施滩
崔道融〔唐代〕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译文
注释
宰嚭(pǐ)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浣:洗。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18-119 .
2、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86-288 .
译文注释
宰嚭(pǐ)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浣:洗。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18-119 .
2、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86-288 .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与僧话旧
于武陵〔唐代〕
草堂前有山,一见一相宽。处世贵僧静,青松因岁寒。他山逢旧侣,尽日话长安。所以闲行迹,千回绕药栏。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舟泊扬州写怀
王纬〔唐代〕
行尽江湖路未休,风花牵引过扬州。一年归客三杯酒,两岸啼莺半叶舟。每为别离频入梦,肯因贫贱浪生愁。长安回首知何处,倚遍篷窗看水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