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李宝应
韦应物 〔唐代〕
孤舟欲夜发,只为访情人。此地忽相遇,留连意更新。
停杯嗟别久,对月言家贫。一问临邛令,如何待上宾。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水西草堂
牟融〔唐代〕
萝径萧然曲业存,闲云流水四无邻。身留白屋潜踪迹,门□□吟学隐沦。吟对琴尊江上月,笑看花木镜中春。遗书自有亲□处,何必驱驰扰世尘。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友人问卜见招
崔涂〔唐代〕
何必问蓍龟,行藏自可期。但逢公道日,即是命通时。乐善知无厌,操心幸不欺。岂能花下泪,长似去年垂。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从军有苦乐行(时从司空鱼公北征)
李益〔唐代〕
劳者且莫歌,我欲送君觞。从军有苦乐,此曲乐未央。仆居在陇上,陇水断人肠。东过秦宫路,宫路入咸阳。时逢汉帝出,谏猎至长杨。讵驰游侠窟,非结少年场。一旦承嘉惠,轻身重恩光。秉笔参帷帟,从军至朔方。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断绝海云去,出没胡沙长。参差引雁翼,隐辚腾军装。剑文夜如水,马汗冻成霜。侠气五都少,矜功六郡良。山河起目前,睚眦死..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和乐天耳顺吟兼寄敦诗
刘禹锡〔唐代〕
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顺科。邓禹功成三纪事,孔融书就八年多。已经将相谁能尔,抛却丞郎争奈何。独恨长洲数千里,且随鱼鸟泛烟波。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君山
方干〔唐代〕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译文
注释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君山: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洞庭山,山势奇秀,景色旖旎。于:一作“游”。方外: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麻姑:神话中仙女名。闻说,听说。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tíng)湖。
元:原来,原本。一作“云”。昆仑:山名,绵亘在今新疆、西藏和青海,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海风:飓风。海,古代称塞外湖泊亦曰“海”。落:落到。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76-777
译文注释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曾经在世外见到麻姑,听说君山古时候本无。
君山: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洞庭山,山势奇秀,景色旖旎。于:一作“游”。方外: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麻姑:神话中仙女名。闻说,听说。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tíng)湖。
原是昆仑山顶一块石,飓风吹来落入洞庭湖。
元:原来,原本。一作“云”。昆仑:山名,绵亘在今新疆、西藏和青海,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海风:飓风。海,古代称塞外湖泊亦曰“海”。落:落到。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76-777
赏析
洞庭湖中的君山,由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激发过许多诗人的想象,写下许多美丽篇章,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等等,这些为人传诵的名句,巧比妙喻,尽态极妍,异曲同工。方干这首《题君山》写法上全属别一路数,他采用了“游仙”的格局。
“曾于方外见麻姑”,就像诉说一个神话。诗人告诉读者,他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这个突兀的开头似乎有些离题,令人不知它与君山有什么关系。其实它已包含有一种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单单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据《神仙外传》,麻姑虽然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却是三见沧海变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鲜事儿不少。
“闻说君山自古无”,这就是麻姑对诗人提到的一件新鲜事。次句与首句的起承之间,在情节上有一个跳跃,那就是诗人向麻姑打听君山的来历。人世之谜有很多,诗人单问这个,也值得玩味。那烟波浩渺的八百里琼田之中,兀立着这样一座玲珑的君山。诗人泛舟湖面,“四顾凝无地,中流忽有山”(许棠《过君山》),这个发现,使他惊喜不已;同时又感到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来历,从而困惑不已。诗人大约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去方外求教的。诗中虽然无一字正面实写君山的形色,完全从虚处落笔,闲中着色,却传达出了君山给人的奇异感受。“君山自古无”,这一说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鲜,又证实了人们的揣想。写“自古无”,是为引出“何以有”。诗人不一下子说出山的来历,似乎是故弄玄虚,这种效果犹如是古代演义里的“且听下回分解”。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原来君山是昆仑顶上的一块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洞庭的。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上有瑶池阆苑,而且有很多美玉。古人常用“昆冈片玉”来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传说昆仑山是神仙遨游之所,上有瑶池阆苑,而且有很多美玉。诗中把“君山”设想为“昆仑山顶石”,用意正在于此。“海风吹落”一句,想象奇瑰。诗人在《题宝林寺禅者壁》中写道:“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题下自注:“山名飞来峰。”这首作品中的想象也受到了“飞来峰”一类传说的影响。
全诗运用奇特想象,从题外落笔,神化君山来历,间接表现出君山的奇美。这就是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司空图《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