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学士赴任峡州二首
吴融 〔唐代〕
负谴虽安不敢安,叠猿声里独之官。
莫将彩笔闲抛掷,更待淮王诏草看。
片帆飞入峡云深,带雨兼风动楚吟。
何似玉堂裁诏罢,月斜鳷鹊漏沈沈。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题圣女庙
张祜〔唐代〕
古庙无人入,苍皮涩老桐。蚁行蝉壳上,蛇窜雀巢中。浅水孤舟泊,轻尘一座蒙。晚来云雨去,荒草是残风。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远上人
李洞〔唐代〕
海岳两无边,去来都偶然。齿因吟后冷,心向静中圆。虫网花间井,鸿鸣雨后天。叶书归旧寺,应附载钟船。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乞巧
林杰〔唐代〕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注释
七夕今宵看碧霄(xiāo),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几万条:比喻多。
参考资料:
1、 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第212页
2、 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第144页
译文注释
七夕今宵看碧霄(xiāo),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几万条:比喻多。
参考资料:
1、 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第212页
2、 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第144页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汨罗遇风
柳宗元〔唐代〕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译文
注释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修门:此借指长安城门。
为报春风汨(mì)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译文注释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修门:此借指长安城门。
为报春风汨(mì)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赏析
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有相当多的是一些迁客骚人,宦游经过秭归等地时,于羁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诗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运,把个人遭受排斥打击的忿恨和不满压抑在心中。柳宗元还写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引屈原为知己,抒被贬谪抑郁忧愤之情。
“南来不作楚臣悲”,南来,点明自己的处境;写诗人回顾贬湘时,已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即不愿像屈原那样因愤世而怀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会像届原那样,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水。为何不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憧憬未来,有信心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诗人以一达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头二句写事、抒情,皆未言及风,三句则引入风的描写。
“为报春风汨罗道”,述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来到汨罗,这条路不是沉沦之路,而是充满希望之路。诗人为了答谢在汨罗江旅途道上春风吹拂,“莫将波浪枉明时”,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涛淹没到大湖中,而是下决心不辜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波浪,人生波折,社会动荡。“莫”、“波浪”、“枉”、“明时”暗寓出诗人不因为遭受到挫折而耽搁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愫。
观此诗作,以七绝近体而存古韵,以平实质朴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东坡尝评子厚之诗: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此诗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实的语句,却能感人至深;没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叙述,却是发自肺腑。诗中写江中遇风,并未具体写风的表现,而是以人生的经历、体验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春风”作一点缀,以此与作者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