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补阙纾
皎然 〔唐代〕
不住东林寺,云泉处处行。近臣那得识,禅客本无名。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垓下怀古
栖一〔唐代〕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译文
注释
缅(miǎn)想咸阳事可嗟(jiē),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gāi)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译文注释
缅(miǎn)想咸阳事可嗟(jiē),楚歌哀怨思无涯。
咸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楚歌:为古楚国(以今湖北省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的歌曲,详见本诗说明。
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鸿沟:古运河名,故道在今河南省中部。后世以鸿沟比喻难以逾越的界限。汉家:指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gāi)下定龙蛇。
弓断阵前:弓断意思是不能或不敢再射箭。。日月:意为天下。龙蛇:比喻杰出的人物。又解作龙和蛇,指成功者与失败者。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江畔的乌江镇内有唐代所建项王庙,庙后有明代所建项羽衣冠冢。悠悠:遥远,长久。
赏析
夏日寄高洗马
贾岛〔唐代〕
三十年来长在客,两三行泪忽然垂。白衣苍鬓经过懒,赤日朱门偃息迟。花发应耽新熟酒,草颠还写早朝诗。不缘马死西州去,画角堪听是晓吹。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答武陵太守
王昌龄〔唐代〕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译文
注释
仗剑行千里,微躯(qū)感一言。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líng)恩。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译文注释
仗剑行千里,微躯(qū)感一言。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líng)恩。
在武陵做门客时受到您的提携,决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赏析
古时“答”是一种敬称。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即田的参谋),因此辞别(或者说辞职)的时候就专门写一首“答诗”来做交待。对于这首作品读者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前一句是告辞,说明自己的去向;后一句就是表达对太守的谢意和尊敬,或者说是感激和忠实。
从文采修辞上讲,诗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魏国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广纳贤才的爱才之君,因此门客们都很愿意为信陵君效力。诗中的大梁客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后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对他的恩德。有些评诗的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也。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子女,儿童子女胜于文人学士,梦境所作胜于醒时。”意思是用贤德先人的典故来做五言绝句的素材最能发挥五言诗的长处,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绝句。《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诗人自己的心意,仔细想想确实将忠心委婉妥当得表示了出来,不流于轻浮,读起来也不会使人觉得仅仅是泛泛而言,没有诚意。对于表示感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在此诗中,诗人一腔侠义之情再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没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个短句,读者可以看到颇有英雄豪气的诗人形象。诗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
忆春草(春草,乐天舞妓名)
刘禹锡〔唐代〕
忆春草,处处多情洛阳道。金谷园中见日迟,铜驼陌上迎风早。河南大君频出难,只得池塘十步看。府门闭后满街月,几处游人草头歇。馆娃宫外姑苏台,郁郁芊芊拨不开。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