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新定桂雍
贯休 〔唐代〕
独自住乌龙,应怜是衲僧。句须人未道,君此事偏能。
坞湿云埋观,溪寒月照罾。相思不可见,江上立腾腾。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太湖诗。圣姑庙(在大姑山)
皮日休〔唐代〕
洛神有灵逸,古庙临空渚。暴雨驳丹青,荒萝绕梁梠.野风旋芝盖,饥乌衔椒糈。寂寂落枫花,时时斗鼯鼠。常云三五夕,尽会妍神侣。月下留紫姑,霜中召青女。俄然响环佩,倏尔鸣机杼。乐至有闻时,香来无定处。目瞪如有待,魂断空无语。云雨竟不生,留情在何处。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闻所知游樊川有寄
郑谷〔唐代〕
谁无泉石趣,朝下少同过。贪胜觉程近,爱闲经宿多。片沙留白鸟,高木引青萝。醉把渔竿去,殷勤藉岸莎。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暮归
杜甫〔唐代〕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译文
注释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tuò)复乌啼。
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梧:梧桐。柝: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客子:作者自谓。捣练:捣洗白绸。
南渡桂水阙(quē)舟楫(jí),北归秦川多鼓鼙(pí)。
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阙:缺。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lí)。
不称意:不如意。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参考资料:
1、 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25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47-848
译文注释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tuò)复乌啼。
秋箱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梧:梧桐。柝: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客子:作者自谓。捣练:捣洗白绸。
南渡桂水阙(quē)舟楫(jí),北归秦川多鼓鼙(pí)。
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阙:缺。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lí)。
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不称意:不如意。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参考资料:
1、 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25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47-848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