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筇杖
朱长文 〔唐代〕
霜筠来自蜀山遥,天骨轻清素节高。
我若得之如佩玉,君应辍此似秋毫。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出辽后三首 其一
周祚〔唐代〕
我马来自西,下马广宁城。其地控千里,食者八万兵。白水女直种,猎骑何纵横。大统在中国,胡运方北倾。圣人戒履霜,岂得事远征。雄剑八九动,边风射高旌。西望山海关,旦夕达神京。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晚秋 其五
佚名〔唐代〕
春来渐觉没心情,愁见豺狼夜叫声。君但远听肠应断,况仆羁缧在此城。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同白二十二赠王山人
刘禹锡〔唐代〕
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古老相传见来久,岁年虽变貌常新。飞章上达三清路,受箓平交五岳神。笑听咚咚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读书
陆游〔唐代〕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民百姓。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文学作品赏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第400页
注释
归志¹宁无²五亩(mǔ)园,读书本意在元元³。
¹归志:归家隐居的志向。²宁无:难道没有。³元元:指人民。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¹蝇(yíng)头²二万言。
¹课:诗中作阅读解。²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文学作品赏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第400页
译文注释
归志¹宁无²五亩(mǔ)园,读书本意在元元³。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民百姓。
¹归志:归家隐居的志向。²宁无:难道没有。³元元:指人民。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¹蝇(yíng)头²二万言。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¹课:诗中作阅读解。²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文学作品赏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第400页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离格是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是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好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好生命的感慨,仍然有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有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有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有是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有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言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好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是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有是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两句有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有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有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有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是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是有其读书生涯中最是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作者通过好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有好生活描写,更有好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有是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有诗人好人生的歌咏,这有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有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 。好于主要身份有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有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有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有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是不可或缺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