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潴
李群玉 〔唐代〕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李群玉
李群玉解去天禄的职务后,回归涔阳,经过二妃庙,题诗二首:“小孤洲的北面浦云边上,二妃的装束还像从前一样完好。寂寂春色中荒凉的古庙对着长江,萋萋荒草里只有一无字的古老碑碣。春风吹拂墓地芳草,夕阳落入深山,杜鹃声声啼哭。仍像皱眉望着舜帝出巡青青的九疑山就在湘水那边。”又写道:“黄陵庙前面的莎草欣欣向荣,黄陵女儿红裙崭新。轻舟小桨..► 153篇诗文 ► 0条名句
夏日梅雨中寄睦公
齐己〔唐代〕
梅月来林寺,冥冥各闭门。已应双履迹,全没乱云根。琢句心无味,看经眼亦昏。何时见清霁,招我凭岩轩。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二
刘禹锡〔唐代〕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译文
注释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巴人: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hé)那披绿罗。
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纥那:踏曲的和声。绿罗:①绿色的绮罗。②比喻绿水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译文注释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巴人: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hé)那披绿罗。
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纥那:踏曲的和声。绿罗:①绿色的绮罗。②比喻绿水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夜闻邻管
刘商〔唐代〕
何事霜天月满空,鹂雏百啭向春风。邻家思妇更长短,杨柳如丝在管中。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别妻家
孟郊〔唐代〕
芙蓉湿晓露,秋别南浦中。鸳鸯卷新赠,遥恋东床空。碧水不息浪,清溪易生风。参差坐成阻,飘飖去无穷。孤云目虽断,明月心相通。私情讵销铄,积芳在春丛。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