倬彼我系
王勃 〔唐代〕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锡社,派别支流。
居卫仕宋,臣嬴相刘。乃武乃文,或公或侯。
晋历崩坼,衣冠扰弊。粤自太原,播徂江澨。
礼丧贤隐,时屯道闭。王室如毁,生人多殪。
伊我有器,思逢其主。自东施西,择木开宇。
田彼河曲,家乎汾浦。天未厌乱,吾将谁辅。
伊我祖德,思济九埏。不常厥所,于兹五迁。
欲及时也,夫岂愿焉。其位虽屈,其言则传。
爰述帝制,大蒐王道。曰天曰人,是祖是考。
礼乐咸若,诗书具草。贻厥孙谋,永为家宝。
伊余小子,信惭明哲。彼网有条,彼车有辙。
思屏人事,克终前烈。于嗟代网,卒余来绁。
来绁伊何,谓余曰仕。我瞻先达,三十方起。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毓德,啜菽饮水。
有鸟反哺,其声嗷嗷。言念旧德,忧心忉忉。
今我不养,岁月其滔。黾勉从役,岂敢告劳。
从役伊何,薄求卑位。告劳伊何,来参卿事。
名存实爽,负信愆义。静言遐思,中心是愧。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李商隐〔唐代〕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译文
注释
暂凭尊酒送无憀(liáo),莫损愁眉与细腰。
送:遣散。无憀: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nǐ)惜长条。
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huī)。
含烟惹雾: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依依:状恋恋不舍。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299-301 .
2、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78-180 .
译文注释
暂凭尊酒送无憀(liáo),莫损愁眉与细腰。
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你的愁眉与细腰。
送:遣散。无憀: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nǐ)惜长条。
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着。
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huī)。
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
含烟惹雾: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依依:状恋恋不舍。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为了告诉行人不要为情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299-301 .
2、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78-180 .
赏析
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润州二首 其二
杜牧〔唐代〕
谢朓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送张监税归去来歌
王质〔唐代〕
君不见义熙元年陶彭泽,偶缠秃绶称长官,俄飏轻舟作归客。萧萧五十年,衮衮八十日。县令虽为百里君,不似斜川临流玩泉石。公田虽收半顷税,不似东皋种禾满阡陌。后园之柳为我贮清阴,东篱之菊为我发佳色。浊醪妙理汝不知,素琴真趣吾能识。陶隐君,张公子。千二百年同一轨,丈夫意气当如此。亦不挂冠神武门,亦不还笏蓬莱陛。尽展平生履历书,凌乱云烟飞满..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
温庭筠〔唐代〕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译文
注释
蕊(ruǐ)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蕊黄:即额黄。因色似花蕊,故名。山额:旧称眉为远山眉,眉上额间故称山额。或解为额间的高处。宿妆:隔夜的妆饰,残妆。隐笑:浅笑。牡丹时:牡丹开花的时节,即暮春三月。暂:刚,表示时间短。吴本《花间集》作“新”。还:迅速,立即。
翠钗(chāi)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参考资料:
1、 廖仲安.花间词派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12
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8
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4-5
译文注释
蕊(ruǐ)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宿妆的蕊黄只留下依稀残迹,迷蒙的纱窗又将你的笑容隐去。你来时已是晚春时节,刚刚来又匆匆别离。相见时虽有牡丹花开,终难留住将逝的春意。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蕊黄:即额黄。因色似花蕊,故名。山额:旧称眉为远山眉,眉上额间故称山额。或解为额间的高处。宿妆:隔夜的妆饰,残妆。隐笑:浅笑。牡丹时:牡丹开花的时节,即暮春三月。暂:刚,表示时间短。吴本《花间集》作“新”。还:迅速,立即。
翠钗(chāi)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玉钗上配有金股的装饰,钗上的彩蝶舞弄着双翅。明月洒下遍地的银光,照着院里黄花满枝。欲问明月和黄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翠钗:镶嵌了翠玉的金钗,一种插于发髻的精美首饰。股:钗的组成部分,俗称钗脚。蝶双舞:钗头所饰双蝶舞形。
参考资料:
1、 廖仲安.花间词派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12
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8
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4-5
赏析
这首词写思妇离情,为怀旧思远之作表现她对相聚时短,相别时速的无限怨恨之情。这种怨恨之情贯穿全篇。
上片写人、记事。开头即写初次相会时的突出印象,旨句“蕊黄无限当山额”,先从女主人公的额妆入笔,写出唐时流行的妇女妆饰美,由妆饰美,映托出女性形象美。下接次句,“宿妆隐笑纱窗隔”,写美人慵懒、怨淡的情态。此处“宿妆”,是在昭示女主人公晨起未理新妆,一副无情无绪的慵懒之状。“隐笑”二字,指笑意收敛、隐褪不显,表达一种忧苦、怨淡的表情。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二句,叙写相见旋别情事,有“相见何迟,相别何速”之意,点到“离情”的题上来。”相逢牡丹时”一语双关,牡丹既是说花,也是说人,都是最美的青春时节。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词人借用一个“暂”字,再清楚不过地表明“相见”时间之短暂;紧接又着一“还”字,表明离去匆匆。而在此之前“相见牡丹时”的欢笑与种种美好的情事,伴随着“暂来还别离”的词句倏然远去,引起后面无限的伤感。
下片写饰物、写美景,烘托“别离”的情思。女主人公头饰非常美,翠钗闪烁着金黄碧绿的光泽,且以金作股,可见其贵重。钗由两股组成,古代情侣分别时常常掰钗为二,二人分执一股,以表相思,盼望重合。词人以重笔描摹“金作股”的妇女头钗,不单单是追求词句精致的装饰美,其深层的意蕴还在于以金钗暗示二人“似金钿坚”的爱情,以及女主人公对爱情持守的坚定。蝶双舞,这是借助钗上装饰的双飞蝶,象征美女的脉脉芳心,同时也反衬她孤独的心境。从翠钗上双双蝶舞,感伤别后的情难再遇,勾起无限心事重重,不得平复。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二句倒装,意谓对着当头明月的满枝繁花,也无从诉说她的心事。“心事”二字,承“暂来还别离”而来:女主人公因追忆往日爱情的欢乐,而更加剧对离人的相思之情,“竟谁知”三字透露着女主人公深深的叹惋。词情至此,已趋整合,这种无人知晓又难与人说的情感,再怎么表达也只能沉默。所以,最后一句,“月明花满枝”,表面上看,是在描写明月朗照、鲜花满枝春夜美景,而进一层,则是女子在夜深人静之时,只能对着空中明月和园中花枝,无声苦相思,良辰美景徒然虚设。以淡语收煞,融怀人的情思于眼前之景,意境凄迷。
这首词的创作,很典型地体现温庭筠追求一种隐约含蓄之美。作者选择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暗示作用的“妆”与“饰”,来表达人物内心深隐情思。全词惟有结句一句是写景,也是以美景隐悲情,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