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洗然弟竹亭

孟浩然 〔唐代〕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复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译文
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注释

注释
洗然:即孟浩然之弟孟洗然,曾编集《孟浩然诗集》三卷本。孟浩然有《送洗然弟进士举》诗,可知孟洗然曾经赴举,而其他事迹未详。
“吾与”句: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二三子:语出《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鸿鹄(hú)志:指远大的志向。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大雁。鹄:天鹅。
昔:一作“共。”鶺(jí)鴒(líng)心:兄弟互相关切的心意。鶺鴒: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诗经·小雅·常棣》:“鶺鴒在原,兄弟急难。”后世用鶺鴒以喻兄弟。
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假:借助。毫翰: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
清风: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竹林:此处有双关意,既切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竹林七贤之游喻指作者与诸弟在竹亭游乐事。
达:旷达。一作“远”。

赏析

  此诗通过竹亭述志,赞扬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的象征。颈联两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贤喻指诗人兄弟之意。这里继承魏晋风度之气,以魏晋的名士风流来刻画兄弟们的高雅志趣,来烘托他们超然脱俗的品格。而“竹林”同时切诗题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出世之志来映照自己对遁迹竹林的出世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写作方法上,此诗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写了竹亭集会,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面,写出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孟浩然诗中常表现出一种“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在此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逸气”。逸气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陈贻焮《孟浩然诗选》认为,这里的“逸气”表现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孟浩然“韵高”的方面。从陈贻焮的赏评中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孟浩然将原本矛盾的“鸿鹄志”和“竹林”的清逸洒脱、高雅爽朗进行有意识的协调,并且调和得极为自然。此诗是孟浩然的“韵”和“才”能够统一起来的典型例子。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孟浩然

孟浩然

隐鹿门山  孟浩然性爱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正是适应了这性情。从涧南园到鹿门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从鹿门山到襄阳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许是东汉初年的习郁,修鹿门庙、建习家池给了他启示。光武帝封习郁为侯,其封邑在今宜城。习家池则是习郁的私家园林,也就是“别墅”。习郁爱山水,而这三地联结,就构成..► 292篇诗文 ► 0条名句

复制
详情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耿拾遗湋使江南括图书

李端〔唐代〕

驱传草连天,回风满树蝉。将过夫子宅,前问孝廉船。汉使收三箧,周诗采百篇。别来将有泪,不是怨流年。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相里秀才赴举

齐己〔唐代〕

两上东堂不见春,文明重去有谁亲。曾逢少海尊前客,旧是神仙会里人。已遂风云催化羽,却将雷电助烧鳞。明年自此登龙后,回首荆门一路尘。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风其四

李白〔唐代〕

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时登大楼山。举首望仙真。羽驾灭去影。飚车绝回轮。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东平留赠狄司马

高适〔唐代〕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详情
赏析 注释 译文

征蜀联句

韩愈〔唐代〕

日王忿违慠,有命事诛拔。蜀险豁关防,秦师纵横猾。 ——韩愈风旗匝地扬,雷鼓轰天杀。竹兵彼皴脆,铁刃我枪bR. ——孟郊刑神咤牦旄,阴焰飐犀札。翻霓纷偃蹇,塞野澒坱圠. ——韩愈生狞竞掣跌,痴突争填轧。渴斗信豗呶,啖奸何噢嗗。 ——孟郊更呼相簸荡,交斫双缺齾。火发激铓腥,血漂腾足滑。 ——韩愈飞猱无整阵,翩鹘有邪戛。江倒沸鲸鲲,山摇溃..
详情
Copyright © 2024 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4038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