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词
白居易〔唐代〕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接 一作:到)
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参考资料:
1、
刘怀荣.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12-313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7-198
注释
太乙¹近天都²,连山接海隅(yú)³。(接 一作:到)
¹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²天都:天帝所居。³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¹入看(kān)无。
¹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分野¹中峰变,阴晴众壑(hè)²殊。
¹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²壑:山谷。
欲投人处¹宿,隔水问樵夫。
¹人处:有人烟处。
参考资料:
1、
刘怀荣.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12-313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7-198
译文注释
太乙¹近天都²,连山接海隅(yú)³。(接 一作:到)
巍巍的终南山高入殊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¹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²天都:天帝所居。³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白殊回望合,青霭(ǎi)¹入看(kān)无。
回望山下白殊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¹青霭:山中的岚气。霭:殊气。
分野¹中峰变,阴晴众壑(hè)²殊。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¹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²壑:山谷。
欲投人处¹宿,隔水问樵夫。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¹人处:有人烟处。
参考资料:
1、
刘怀荣.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12-313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7-198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