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热
白居易 〔唐代〕
西江风候接南威,暑气常多秋气微。
犹道江州最凉冷,至今九月著生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白居易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 2109篇诗文 ► 0条名句
赠卖松人
于武陵〔唐代〕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译文
注释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jiàn)树,卖与翠楼人。
寒涧树:指松树。翠楼:华丽的楼阁,又指旗亭酒楼类场所。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应少春:大略也见不到几许春意。
长安重桃李,徒(tú)染六街尘!
徒:白白地。六街:指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这里泛指闹市街区。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844
2、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260
译文注释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把松树拿到集市上去卖,我相信你的真实用意是好的。
欲将寒涧(jiàn)树,卖与翠楼人。
你想把这生长在深山溪边耐寒的松树,卖给富贵的人。
寒涧树:指松树。翠楼:华丽的楼阁,又指旗亭酒楼类场所。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窄长的松叶虽经过几度风霜,但春天开放淡淡的花儿不好看。
应少春:大略也见不到几许春意。
长安重桃李,徒(tú)染六街尘!
都市长安历来喜欢粉红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李花,可怜这些松树白白地染上长安街道的尘土。
徒:白白地。六街:指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这里泛指闹市街区。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844
2、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260
赏析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
送别
欧阳建〔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译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注释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¹柴扉(fēi)²。
¹掩:关闭。²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¹绿,王孙²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¹明年:一作“年年”。²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译文注释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¹柴扉(fēi)²。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¹掩:关闭。²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¹绿,王孙²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¹明年:一作“年年”。²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送僧归江东
崔涂〔唐代〕
坐彻秦城夏,行登越客船。去留那有著,语默不离禅。叶拥临关路,霞明近海天。更寻同社侣,应得虎溪边。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遣兴五首 其二
刘琏〔唐代〕
豆实生乔松,成长亦匪易。枝饶风飙摧,叶饱霜露悴。赖此刚劲姿,挺立世所异。壮哉十抱围,根据依厚地。秀色淩烟霞,清阴却炎炽。鸟雀有宿栖,蝼蛄亦蒙芘。奈何处其下,戕贼随已意。直干为㩻倾,能不为身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双鹦鹉
白居易〔唐代〕
绿衣整顿双栖起,红觜分明对语时。始觉琵琶弦莽卤,方知吉了舌参差。郑牛识字吾常叹,丁鹤能歌尔亦知。若称白家鹦鹉鸟,笼中兼合解吟诗。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