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夕
白居易 〔唐代〕
一声早蝉发,数点新萤度。兰釭耿无烟,筠簟清有露。
未归后房寝,且下前轩步。斜月入低廊,凉风满高树。
放怀常自适,遇境多成趣。何法使之然,心中无细故。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白居易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 2109篇诗文 ► 0条名句
七月五日郑高密生日和稷坰韵
杨浚〔唐代〕
先生能发公羊学,畏友重开此日筵。后至莫辜宾客会,清时那有党人篇。石犀取悦终为病,木雁论材或自全。奈此洛阳风雨感,且拚一斛醉来眠。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西县作
薛能〔唐代〕
三年西蜀去如沉,西县西来出万岑。树石向闻清汉浪,水风初见绿萍阴。平郊不爱行增气,好井无疑漱入心。从此渐知光景异,锦都回首尽愁吟。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十月奉教作
李峤〔唐代〕
白藏初送节,玄律始迎冬。林枯黄叶尽,水耗绿池空。霜待临庭月,寒随入牖风。别有欢娱地,歌舞应丝桐。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献刘济
李益〔唐代〕
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注释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
译文注释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